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广州市斯氏屋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初步研究
易建荣1,段金花1,林立丰1,张世炎2,梁练2,阴伟雄1
摘要1294)      PDF (308KB)(856)   

【摘要】 目的 探讨斯氏屋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参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州市所辖9个区内所捕获的53只斯氏屋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存活率为3.8%,其总平均摄药剂量为30.31 mg/kg,存活平均摄药剂量为58.29 mg/kg。经与同期同地家栖鼠抗药性比较,该鼠种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敏感性介于黄胸鼠与褐家鼠之间。结论 控制斯氏屋顶鼠可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2009, 20 (4): 317-318.
广东省乡镇家栖鼠形动物种类结构及季节繁殖的观察
张涛1,冯志勇2,陈戊申3,张世炎1,梁练1,麦海1,胡杰1,梁文佳1
摘要1203)      PDF (316KB)(914)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家栖鼠形动物种类构成及在不同季节的繁殖情况,为科学灭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每月选择1个乡镇,采取逐日捕鼠方法,实施监测和调查。同时将捕获的鼠形动物进行鉴定及解剖,观察并记录妊娠情况。结果 广东省乡镇居民区鼠形动物的笼捕率平均为9.98%,其中鼠类的笼捕率为4.98%;鼠形动物种群构成比分别为褐家鼠48.73%、黄胸鼠15.50%、臭鼩鼱35.17%、小家鼠0.59%;其中褐家鼠年平均妊娠率为4.06%,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5.35只;黄胸鼠年平均妊娠率为5.63%,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2.76只;臭鼩鼱年平均妊娠率为15.00%,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3.32只。结论 在城镇居民区褐家鼠和臭鼩鼱已成为绝对优势种,小家鼠为少见种;褐家鼠和黄胸鼠的繁殖期一年有春秋季2个高峰,其中春季的繁殖高峰超过秋季,但褐家鼠在8月还有一个小的繁殖高峰。臭鼩鼱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也有2个高峰,其中前峰出现在3-6月,后峰在10-11月。鼠密度也呈现春秋两季的高峰期。广东省需实施春秋两季的灭鼠。

2009, 20 (4): 295-297.
黄胸鼠对大隆的实验室敏感性测定
陈伟1;梁练2;杨柳1; 胡杰2; 陈敬1; 戴广祥2; 李玉莲2; 张世炎2; 林丽1
摘要1260)      PDF (285KB)(714)   
目的 实验室测定黄胸鼠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大隆的敏感性,为进行抗药性调查提供正常的黄胸鼠敏感种群本底资料。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做无选择性摄食试验。试鼠雌雄分开,随机分组,分5个不同食毒期摄食0.00016%大隆毒饵。数据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黄胸鼠性别之间对大隆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b>0.05, P LFP 50>0.05),故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方程 y=2.49+5.70 x,LFP 50、LFP 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是2.75(2.39~3.17)d和7.04(4.89~10.13)d。结论 按WHO修订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 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湛江地区黄胸鼠对0.00016%的大隆毒饵食毒期超过8d存活为产生抗药性。
湛江市板齿鼠对杀鼠灵的敏感性调查
冯志勇1;梁练2;李积成2; 李玉莲2; 戴广祥2; 胡杰2; 姚丹丹1
摘要1268)      PDF (150KB)(701)   
目的 了解湛江市板齿鼠对杀鼠灵的敏感性变化,提供科学灭鼠用药依据。方法 在实验室做无选择性摄食试验。将试鼠雌雄分开,随机分组,按5个不同食毒期摄食0.002%杀鼠灵毒饵。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板齿鼠性别之间对杀鼠灵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b>0.05, P LFP 50>0.05),故将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方程 y=4.25+2.57 x,LFP 50、LFP 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为1.95(1.48~2.58)d和15.71(6.29~39.23)d。结论 与1987年的实验室敏感性本底测定结果比较,虽然湛江市板齿鼠对杀鼠灵耐受能力强的个体比例有所增加,但总体对药物还是敏感的,只要保证毒饵的配制质量,提高毒饵的适口性,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还可继续用于毒杀板齿鼠。
湛江地区黄毛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研究
姚丹丹1;梁练2;胡杰2; 戴广祥2; 李玉莲2; 李积成2; 隋晶晶1
摘要1272)      PDF (281KB)(788)   
目的 测定黄毛鼠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的敏感性,为黄毛鼠的抗药性检测提供敏感种群本底资料。方法 在实验室做无选择性摄食试验。将试鼠雌雄分开,随机分组,按5个不同食毒期摄食0.0002%溴敌隆毒饵。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黄毛鼠性别之间对溴敌隆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b>0.05,PLFP500.05),故将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方y=0.52+7.58x,LFP50、LFP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是3.90(3.55~4.28)和7.90(6.24~10.00)。结论 按WHO修订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湛江地区黄毛鼠对0.0002%的溴敌隆毒饵食毒期超过8d存活为产生抗药性。
2006年雷州半岛鼠疫疫源地预防性灭蚤效果观察
张涛1;夏连续2;海荣2;徐冬蕾2;麦海1;梁练1;胡杰1
摘要1003)      PDF (83KB)(699)   
目的 探讨应用奋斗呐可湿性粉剂对家鼠鼠疫疫源地滞留喷洒后,对其鼠体蚤及地面游离蚤的灭效。方法 将5%的奋斗呐可湿性粉剂配制成1∶160浓度的水悬剂型实施地面滞留喷洒,室内外(包括禽畜圈栏)均匀喷洒(80 ml/m 2);墙角、狗窝、鼠洞及有鼠迹的地方重点喷药(150~180 ml/m 2);每户用药量按100 g的原药计算。通过灭蚤前后的蚤指数变化情况,调查评估灭效。结果 对鼠体蚤的杀灭效果为33.54%,地面游离蚤的灭效为71.39%。结论 在现场对鼠体蚤的杀灭效果十分有限,但农村室内外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也很重要。
黄胸鼠对溴敌隆抗药性的区分剂量测定及对其凝血反应的影响
孙毅1;梁练2;易建荣3;吴太平4;郭天宇1
摘要1308)      PDF (1620KB)(907)   
目的 明确凝血反应检测黄胸鼠对溴敌隆抗药性的方法,探讨其应用前景。方法 通过摄食实验,以野外种群ED95的置信上限测定区分剂量,参照摄食实验区分抗性和敏感黄胸鼠,研究区分剂量对黄胸鼠凝血反应的影响。结果 黄胸鼠对溴敌隆抗药性区分剂量为4.0mg/kg,以此区分剂量和20d后存活为标准筛选抗药性黄胸鼠。结果显示,抗药性种群在区分剂量作用下,凝血酶活动度(PCA)虽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可达正常水平的17%),但可在2-3d内恢复到正常凝血水平;而敏感性黄胸鼠的凝血酶可下降到很低,且不能恢复。另外,区分剂量作用4d后,黄胸鼠PCA的种群分布从单峰型向双峰型分化,其中敏感亚种群的PCA在0~8.16之间,而抗药性亚种群则在10~100之间,此时黄胸鼠的PCA基本上可代表其20d内的存活率,也说明了凝血反应与摄食实验的一致性。结论 以区分剂量4.0mg/kg溴敌隆作用后,PCA=10(或INR=5.0)作为阈值来区分黄胸鼠抗药性与敏感性个体,是准确、简便、易行的抗药性测定方法。
广东省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的演替
张涛1;陈戊申2;余向明1;刘小华1;张曼碧1;黄济英1;张世炎1;胡杰1;梁练1
摘要910)      PDF (2451KB)(686)   
目的 探讨1950~2000年间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整理湛江地区50年来的鼠疫监测资料,依次按年代进行鼠形动物的分类统计。结果50年来共捕获家栖、野栖鼠形动物2目7属11种共计237831只,其中家栖鼠形动物2目3属4种157412只,以黄胸鼠为优势种,臭 鼩鼱和褐家鼠为常见种;野栖鼠形动物2目7属8种共计80419只,以黄毛鼠和板齿鼠为优势种,海南屋顶鼠和臭 鼩鼱为常见种。结论 在城镇家栖鼠类中,褐家鼠已逐渐取代黄胸鼠的优势种群地位,但在农村家栖鼠类仍以黄胸鼠为主。野外生境黄毛鼠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板齿鼠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与应用前景分析
梁练;张世炎;胡杰;戴广祥;李玉莲
摘要1257)      PDF (95KB)(667)   
目的 探讨湛江地区应用抗凝血灭鼠剂以来,家栖鼠抗药性发生情况以及演变规律,为灭鼠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捕捉黄胸鼠和褐家鼠,按全国鼠类抗药性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药性试验。结果 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10年,黄胸鼠由敏感种群逐步产生抗药性个体,当使用到17年,湛江市区黄胸鼠便形成抗药性种群,但改用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能缓解前者的抗药性;同一时期各地区使用抗凝血灭鼠剂频度及使用方法对黄胸鼠抗药性有所影响;褐家鼠抗药性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黄胸鼠和褐家鼠之间抗药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1.676, P<0.01)。结论 使用抗凝血灭鼠剂要遵循鼠类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开展定期抗药性监测,科学选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才能确保灭鼠效果及延长抗凝血灭鼠剂的应用时间。
应用凝血反应检测褐家鼠种群抗药性水平
孙毅1;易建荣2;梁练3;吴太平4;郭天宇1
摘要1236)      PDF (795KB)(788)   
目的 测定褐家鼠的抗药性水平,比较凝血反应与摄食实验测定结果的差异。方法 采用凝血反应法和摄食法分别测定褐家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药性。结果 褐家鼠对杀鼠灵ED 50为3.849(雄)和4.727 mg/kg(雌),对溴敌隆ED 50为0.516(雄)和0.689 mg/kg(雌)。按照鼠药抗性委员会(ARRPC)推荐的敏感褐家鼠基准,该褐家鼠种群对杀鼠灵的抗性水平在2.219~2.549之间,对溴敌隆的抗性水平在1.098~1.129之间。摄食实验也获得了类似结果。结论 凝血反应是一种简便、可行的褐家鼠抗药性测试方法。
黄胸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研究
梁练;戴广祥;李玉莲;胡杰;张世炎
摘要1290)      PDF (90KB)(685)   
目的 测定黄胸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的敏感性,为测定抗药性提供黄胸鼠敏感种群本底资料。方法 在实验室做无选择性摄食试验。将试鼠雌雄分开,随机分组,按6个不同食毒期摄食0.000 3%溴敌隆毒饵。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黄胸鼠性别之间对溴敌隆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b>0.05, P LFP50>0.05),故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线 y=2.85+3.69 x,LFP 50、LFP 99及其95%置信限(95% CI)分别是3.81(3.18~4.58)、16.26(9.95~26.56)d。结论 按WHO修订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湛江地区黄胸鼠对0.000 3%的溴敌隆毒饵食毒期超过17 d存活为产生抗药性。
湛江市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调查
梁练1;张世炎1;胡杰1;李玉莲1;戴广祥1;易建荣2
摘要1211)      PDF (113KB)(732)   
目的 调查湛江市区在采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主要是敌鼠钠盐)20年后,改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4年,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用非选择性实验进行抗药性研究,将其结果与4年前相关数据比较。结果两种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水平比4年前降低,特别是黄胸鼠。结论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产生抗性种群的地区,改用第二代产品,能缓解前者的抗药性。
广州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易建荣1;林立丰1;伍任初2;何伯新2;梁练3;段金花1;张世炎3;阴伟雄1
摘要1253)      PDF (111KB)(706)   
目的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经对广州市所辖9区内捕获的130只褐家鼠、31只黄胸鼠、18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8.5%、45.2%和27.8%,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7.72、278.46和1164.24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褐家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以黄胸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湛江地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抗凝血剂的抗药性
张世炎1;胡杰1;梁练1;盘瑞伟2;莫卓鼎2;岑清泉1
摘要398)      PDF (86KB)(786)